当前位置: 宝鸡市档案文化网上展馆 > 宝鸡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

眉县武家堡芯子社火

 

       眉县社火最具特色的便是横渠武家堡村一带的芯子社火,当地人也称其为“掫子”。

       武家堡村位于横渠镇南5公里处,有7个村民小组,486多户,1923人,主导产业为葡萄和猕猴桃。每逢正月,村里的一、二、三组社火会表演的芯子社火,走乡串户,深受十里八乡的人们喜欢。

       武家堡的芯子社火起源于清朝初期,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相传清朝举人武士魁(武家堡人)科场落选回乡后,开始创办社火会。每逢大型节庆之日,便邀请好友武士风等身着彩装,成双成对的骑马游戏,用以活跃老百姓的文化生活,后来有文人给其活动取名为“耍对马”,这就是武家堡社火最初的雏形了。清朝末年,社火传至武正彦(已故)、武百仓(已故)、张敖(已故)等,这时候开始增加了芯子社火,后再次传给武世英、武存虎、张哲(目前社火会的会长、第六代社火传承人)等人。现在的眉县武家堡社火,其演出阵容庞大,花样翻新,达到了传统和现代演艺的高度融合。

       武家堡芯子社火,最初是用家庭常用的四条腿方桌,在桌面上的芯子上装上角色,在桌腿上各横绑一根木棍,每两人抬一根,共有八人来抬,旁备有八人帮扶替换。

       随着交通工具的不断发展,过去以人抬为主的“芯子”社火逐渐发展为以车载为主的车“芯子”社火。这种表演由于这种表演高而悬,因而,考虑到芯子的承受能力,表演者一般都是八九岁的童男童女,甚至也有两三岁的孩子。

       每个高台芯子均有一主题。常见的故事情节有三打白骨精,二郎救母等。多取材于秦腔故事,高台往往由经验丰富的民间艺人指挥建造。即在一个专用的桌子(也有汽车或拖拉机)上,使用钢筋,布料,彩纸等材料做出各种造型,如假山,树木,动物等,然后按其内容把男女儿童(年龄一般3—10岁)装扮成故事中的人物,固定在高台上,少则1人,多者10余人,高可数丈。

       眉县武家堡芯子社火,为眉县的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眉县非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浓缩记载了眉县人民过去的生活和生产、有效地保护和传承这一具有历史文化价值民间艺术项目,对于弘扬民间艺术和民族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01.jpg

02.jpg

03.jpg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