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宝鸡市档案文化网上展馆 > 宝鸡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

金台风筝制作技艺

 

       大约唐、五代时风筝进入民间,成为人们娱乐游戏的玩具,同时它还是一项很好的体育锻炼项目。明清时期,清明放风筝已成为一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

       历史上中山路一带是当时宝鸡县县城的中心地带,是当时整个宝鸡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更是各种民间手工艺制品的集散地,风筝制作就是其中之一。

       金台风筝制作技艺发端于清末,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才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早期以平面风筝为主,像小燕、老鹰、八卦等等,结构简单,几根竹条绑在一起,糊上麻纸,用棉线放飞就可以了。后期金台风筝在继承祖辈传统风筝的基础上并加以创新改进,增加机械装置,创作出“二龙戏珠”、“陈仓龙”、“龙鼎风筝”等大型龙类风筝,以其放飞场面壮观,气势磅礴而受到广大市民的喜爱。

       金台风筝经过创新至今已发展了不同类型的风筝。其中龙风筝仅龙头部位就有5处动态。如:眼、眉、须、下巴、舌等部位会动;还有蟹螯能左右摆动的螃蟹;挂在大风筝下面可以上下闭合的碰蝶等。最具代表的是展示我市青铜文化的长达100米的“龙鼎风筝”,省市众多媒体均予以报道,在金、渭两区及周边地区都很有影响。金台风筝制作技艺选材考究,结构奇巧,至少要经过构思设计、选料、煨型、绑扎、裱糊、绘画、组装成形和调试放飞等8道工序才能完成。

      金台风筝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而且还具有一定的科技含量。其制作技艺源于乡土,结构奇巧,做工精细,形象逼真,色彩艳丽,对比强烈,它集艺术美、自然美、寓意美、运动美于一体,真正实现了人、艺术、自然的完美交融。尤其近年来放风筝逐渐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娱乐方式,收藏风筝也相应地成为一种高雅的艺术追求,因此手工制作风筝有着很广阔的市场前景,具有潜在的经济价值。

01.jpg

02.jpg

03.jpg

04.jpg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