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仓有礼锣鼓
周原镇有礼村地处关中西部渭北台原区,距陈仓区新行政中心所在地7公里。陈仓有礼锣鼓是诞生和流传在关中西部宝鸡市陈仓区周原镇一带的民间传统打击乐,是由鼓、锣、镲组成的多声部合奏形式,同其他民间打击乐一样,有礼锣鼓没有固定的音高,只有音响、节奏、力度、速度及技巧。有礼锣鼓阵容宏大、气势恢弘、着装亮丽、形式多样,既有威武雄壮、排山倒海的阳刚之势,又有轻歌慢舞、婉转悦耳的阴柔之美,强弱分明,富于变化,声震长空,引人入胜。 陈仓有礼锣鼓,历史悠久,相传最早始于唐初,主要用于拜佛祈福,迎神赛社,求神祈雨,或是年节的社火活动中做前导,热闹一番。清道光十五年(1835),有礼村重修柏林寺吴岳殿,大殿竣工之日,全村10多个姓氏家族的锣鼓队纷纷亮相助兴,规模由此变大。其中魏家堡表演的“巴巴鼓”由12面手举式“巴巴鼓”和12对小镲组成,表演者身着戏装,击鼓敲锣拍镲,演奏悠扬悦耳的歌曲,期间穿插优美的舞姿,形式清雅祥和。石家庄表演的“什样景”,由3面大鼓、30面中鼓、30幅大帽镲和15面小锣组成,表演者身着戏装,依次展现:“整装待发、校场点兵、剑拔弩张、短兵相接、重炮三轰、风卷残云、重整旗鼓、勇追穷寇、横扫千军、高歌凯旋”等十大场景,鼓声震天,气势恢宏。 陈仓有礼锣鼓多次荣获宝鸡市锣鼓大赛、陈仓区锣鼓大赛一等奖;多次应邀赴西安、宝鸡、天水等大中城市及部分县区助兴演出。如今的陈仓有礼锣鼓,已具有广泛的社会功能,它不仅仅是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参加文艺比赛的重要项目,而且成为区域内外、文化交流的一项重要内容,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成为迎接宾客、举行盛会、喜庆典礼、开工剪彩的礼乐,成为活动贸易市场、促进经济交流的良好形式,也成为融洽感情,增进友谊的有效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