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祭典 岐山周公庙庙会自唐代始。源于民间对周公的崇敬。是陕西关中地区历朝历代规模最大、影响最强的庙会之一。是以周公祭典为庙会的主要内容。 周公姓姬名旦,西周初期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 周公祭典分为两种形式:民祭(由民间人士或社团组织、出资)和公祭(也称官祭。又政府主办、出资)。民祭相传时代久远。庙会自农历三月初九至十九,前后十天。正会为三月初十。祭典分为四项议程:接神,上香,寄保,送神。 唐武德初期,唐高祖李渊因周公“匡翊周邦,创设礼经,尤明典宪。启生人之耳目,穷法度之本源,化起二南,业隆八百,丰功茂德,冠於终古”,下诏在古卷阿——今天的周公庙创建周公祠(后称“周公庙”),首创官方公祭周公之先河。自此历代皇家和地方官府祭祀不绝。北宋扩建周公祠为110间,以祭祀孔子礼仪于春秋两季由地方官府举行公祭。元代,在岐山周公庙设置岐阳书院,设专职学官,于春秋两季以“孔子庙仪”祀周公,命“有司便服行礼,三上香,奠酒”。据明万历《岐山县志》载,明代继承前代礼仪,每年春秋两季继续举行周公祭祀活动。清代顺治《岐山县志》载,周公庙又增加姜嫄圣母、郊禖、后稷、姜太公、召公等人物,春秋两季以少牢祭,周公因摄政制礼,同王者祀,以大牢祭。有时,“三公”(周公、召公、姜太公)同祀,共以大牢祭。1949年5月岐山解放后,每逢农历三月初九至十九周公庙庙会,川、陕、陇、豫等地的香客纷纷云集周公庙,在周公殿,昼夜诵经,以民祭形式祭典周公。后因“文化大革命”,周公庙挪作他用,祭祀停止。20世纪80年代后,庙会得以恢复。在民祭的同时,由又县政府主办,举行声势浩大的公祭。在继承传统祭礼的基础上,又注入了送花篮、恭读祭文、行鞠躬礼、恭读祭文等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