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山七药文化
太白山地区药农与民间草医在与疾病作斗争中,对特色草药资源——太白山七药的生长环境、采制、性能、功效及应用方法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研究,并通过长期临床实践,不断总结完善,逐渐发展了一批民间医药专家学者,并著书立说,通过开展影响较大的学术研讨交流活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太白山七药文化。该项目已于2009年被列入眉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它始于清代晚期,成熟于20世纪40年代,根植于秦岭主峰太白山地区,通过历代民间草医们的师传口授,代代相传,在民间已有二、三百年的传承历史。人们对太白山七药文化的认知不断加深,研究成果显著。1953年,在眉县人民政府的支持下,眉县著名草医李白生联合当地草医庞海成、薛万银、陈凤岐等8人,在槐芽镇北寺庙成立“太白草药研究会”,后创办槐芽“草药诊所”,编写《太白草药性书》(包括七药)和《七药药性歌括》和《七药功能歌诀》,为太白山七药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60年代以来,当地举办太白草药医学传承学习班20多期,召开经验交流会10余次,收集书面材料40多篇,整理民间验方1000多条推进七药文化的传承发展;2010年在汤峪成立的“陕西太白山文化研究会太白草药医学研究会”,是太白山七药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眉县政府坚持定期举办“太白山中草药研讨会”,加速了七药文化的切磋交流;第三代传人穆毅先后编写了《太白本草》、刘明德出版了《中医学求真》、《外台秘药方探秘》等书籍及著述,进一步丰富了七药文化的内涵,促进了七药理论逐渐走向成熟。 太白山七药文化经过民间草医们长期的临床实践及师徒的口传心授,在民间已形成了独特的“七因七法”和“四梁八柱”等理论体系,其理论基础与中医药理论一脉相承。这些知识来源于实践,又用于指导临床实践。 太白山七药文化对于防病治病,治疗疑难杂症等临床治疗方面,具有重要的医学价值、科研价值、历史价值和实用价值。作为太白山中草药文化的一个典型代表,因其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成为人类弥足珍贵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和中华民族传统医药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