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秦腔
西秦腔(西府秦腔)既是一个古代戏曲剧种,又是一种声腔、腔调的名称。最早以“西秦腔二犯”出现于明万历传奇《钵中莲》手抄本中。主要流布于陕西关中西部宝鸡市辖区各县,并在相邻西安、咸阳部分地区及甘肃东部天水、平凉、庆阳、陇南等地流行传播。 西秦腔的酝酿、形成和演化,始终在历代不同时期(先秦、秦代以及秦以后)的“西秦”地区。“西秦”既是指历史上的大陕西(其中包括今天的甘肃省及青海、宁夏等部分地区),又指秦人发迹创业时期的雍城、秦州一带(即今天的宝鸡、天水一带)。西秦腔是在秦风、豳风、秦声、陇声基础上,吸纳陕甘一带民间曲调,大约在明代中叶逐步衍化形成,因其起源于西秦故地而得名。作为北方梆子腔戏曲的早期代表,“西秦腔”是继元杂剧和南北曲之后,衍化成熟的古代声腔和剧种。明末流传至广东海陆丰地区的“西秦戏”和浙江绍兴的绍剧、台湾的北管戏、四川弹戏以及京剧、河北梆子等梆子腔剧种,都是受它的声腔影响衍化发展而成。 大量历史资料和现存戏曲遗迹都表明,“西秦腔”不仅是秦腔向西发展的一个支派,还是现代秦腔的原生态艺术形式和根脉。建国后正式定名的西府秦腔其实就是“西秦腔”的延续。以吹腔为主要特色的“西秦腔”,就遗存在陕西四路秦腔的西路秦腔(也称西府秦腔、西路梆子、西路乱弹)中。“西秦腔”主要以吹腔、道歌、佛祭子、梅花调、劝善调等百余种杂腔杂调和曲牌构成,并从曲牌连套体过渡到板腔体。其伴奏乐器最早以唢呐、竹笛为主,发展至“胡琴为主,月琴副之”,后又以二弦(也称二股弦)为主,兼并吹腔伴奏等。西府秦腔整体音乐的火爆刚烈和宝鸡方言土音的咬字,满宫满调的激越声腔风格,都十分典型的继承保留着“西秦腔”的吹腔遗韵;还有“升帐”时的唢呐曲牌齐奏,摆阵后齐唱吹腔,戏到高潮时数杆长号、大喇叭同吹以烘托热烈气氛等。“西秦腔”遗留的演出剧目多为神道传说和历代帝王将相征战的典故,舞台表现手法精彩别致,崇尚每台戏生旦净丑行当齐全,唱腔以悲怆传情见长,表演讲求大气粗犷但又不失细腻。传承有许多绝活特技,如《黄河阵》中的“鞭扫灯花”,《太湖城》中的“打五雷碗”、“抡麻鞭”,《出棠邑》中的“五鞭连响”、“打一鞭”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