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风剪纸
扶风以农业为主,伴随着农耕历史,剪纸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追本溯源,扶风为青铜器之乡,通过对大量的青铜器纹饰的分析,“青铜器上非常对称的纹饰,这种工艺薄制软材料对折剪刻才能解决。”郭沫若曾研究了青铜器的纹饰后,认为“器之纹绘多为同一印版之反复。”而这一印版只有用剪纸工艺才能因物就形地用于古器物的铸母之上。因此,扶风剪纸早在周朝时期就用于古器物的生产工艺之中,随着文化中心的东移,剪纸艺术逐渐流落于民间,以窗花的形式传承至今。 扶风剪纸艺术来自于宫廷,根植于民间,经过几千年广大劳动人民在漫长岁月中的锤炼,成为人们生活中酸辣苦甜的真实写照。历经社会变迁,艺人更替,在一代代的传承中留下了当时社会的深深烙印。方格小窗成了人们寄托情趣的阵地,表达出了妇女们热爱生活、赞美生活的美好心情。夸张而不失真的手法,妙趣横生的奇妙构思,把内心世界和人生有力结合起来。从大量的民间剪纸作品中,我们观察到:构思奇巧,手法多变,刀工精细,技艺传承痕迹明显。现存世的赵巧儿(1854—1919年)剪纸作品已有百年以上的历史,成为我们研究扶风剪纸的活化石。 扶风民间剪纸艺人众多。以张军科、王莲莲、毕格娥、赵改莲等为代表,上承传统,中有创新,下传后代,为扶风剪纸艺术的传承奠定了基础。 基本内容: 1、花样。扶风剪纸从青铜器的纹饰之中而来,我们看到莲花、兽面、行云等纹样是其具体表现。大量作品继承传统,各代时有创新。窗花、烟格、团花等图案是随时间的推移演变而成。 2、技法。有把纸反复对折随心所欲而剪的;有用样品烟熏拓样或用棉球蘸上颜色印出花样而剪的;也有用铅笔画稿或用复写纸誊样而剪的。不管那种技法,所用工具大都是剪刀。其表现手法有剪阴拓阳的阴剪法;有剪阳拓阴的阳剪法;也有阴阳穿差的虚实对比剪法。 3、内容。包罗万象,大致可分为花草虫鸟、人物动物及民间故事等。花草虫鸟类预示着人们对生命的珍爱及盼望生命之树开花结果的美好愿望。 人物类体现着人们对自身的道德规范和精神的依附与寄托。民间故事类记录着民间乡土人文历史,是民族历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相关制品及其作品: 扶风剪纸所用工具是小剪刀、大剪刀。 纸张有粉莲纸、彩色纸、蜡光纸、闪光纸、白麻纸等。 剪窗花誉样子时,先把纸蘸湿贴于熏板之上,再把窗花样花喷水贴于湿纸之上,点燃煤油灯,倒扣熏板,对着灯火,掌握火侯,慢慢地熏黑,揭去窗花,在熏板的纸上,便留下一幅黑白分明的花样。再把熏好的底样,剪去多余部分,下垫多层白麻纸或色纸,用白麻纸余料捻成纸绳,分别在四周打眼、装订,最后动手刻剪。 花草虫鸟有《喜鹊登梅》、《鱼儿闹莲》、《蝴蝶闹金瓜》等,用来表示吉祥喜庆、连年有余。 人物动物类有《娃娃踢毽子》、《娃娃喂兔子》、《人骑驴》、《娃娃牵马》等,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故事类有《回娘家》、《老鼠娶亲》、《许官人送伞》、《桃园三结义》等,人文典故内涵丰富。 张军科的大型系列作品《民间故事团花图》是以“福、喜、寿”为三大主题,用普通大红纸剪刻而成的600副团花图,配乡土诗歌16800字,汇集了民间故事、民间传说,寓言和预言。有《葫芦湖》的故事,《猴子抢亲》的传说,《八戒养猪》的寓言和《桃花园》的预言等百套系列作品。闪光纸剪画《农忙图》和《农闲图》,把特定历史时期下的农事、农术、作坊作业、家园创建做了较全面的总结记录。集历史、工艺、文化三位于一体。《农闲图》完成了5401人的创作,配诗16868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