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宝鸡市档案文化网上展馆 > 宝鸡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

龙门洞庙会

 

       龙门洞庙会历史悠久。史载,龙门洞始于春秋,建于西汉,盛于金元时期。相传西周任函谷关令的尹喜,在结草为楼,助老子作《道德经》五千言后,弃职归山,隐居这里,始名灵仙岩。尹喜便是隐居龙门洞的第一人。战国时,灵仙岩又易名都潭洞。

       西汉景帝时(前156年_前141年),建信侯娄景晚年曾幽居于此,景帝下诏:“以祠国师之香火,祈国家之景福,故山名以景福名之。”西安府志对娄景幽居龙门洞这一史实均有记载。

       八仙中的钟离权、吕洞宾、韩湘子等在龙门洞修道炼丹的说法,在陇县民间广为流传。据说龙门洞上的八仙岩、湘子洞便是他们当年活动留下的遗迹。

       唐代最杰出的医药学家、道家信徒孙思邈,辞诏不受,潜居深山,采药行医,悬壶济世的传奇人物,在陇山采集中药,穴居修行,在龙门洞、药王洞留有遭迹,其传说故事广在民问流传,在龙门洞曾居太玄洞是有依据的。

       自元代开始,道教全真派创史人王重阳的高徒,七真人”中的马丹阳丘处机栖居龙门洞,弘扬道派。丘处机受金、元两朝帝王尊崇,在龙门洞穴居七载之久,创立道教龙门派,最后成为元太祖成吉思汗的国师,并封为全国道教“教皇”,被公认为中国道教史上成就最大的全真教高道。龙门洞也因此声名大震,远扬海内外。龙门派尊丘处机为祖师,尊丘处机的弟子赵道坚为创派宗师。

       至元三年(1266)到元十三年(1276)贺志真拜丘处机门徒为师,他大兴土木,建成玉辰宫,成为龙门洞有史以来建庙修宫、宏大山门的第一人贺志真在龙门洞开土木建筑之先河,改变了龙门洞道人的长期穴居山洞的生活,奠定了龙门殿宇之基。

       龙门洞在南宋时期也一度曾为佛寺所占,龙门大殿原有铁钟一口,铸有“龙门寺”三个大字。距龙门洞五华里的石拱寺,当地人一直称为龙门洞的下院。

       明代,龙门洞的道教活动进一步正规化。玉辰宫庙会形成,朝山活动日期定在每年农历三月初一至四月初八,邻近州县信徒朝山进香成为定制。庙会期间设有会长、会内有财务组织。朝山进香时有仪仗队及旗,幡、伞、扇,并配有乐队。各级官史也幕名进山焚香,游山赏水

       龙门洞庙会常年不断,常有周边省、县群众前来赶庙会。正月庙会有正月初一的“五腊”庙会;正月初九的玉皇“上九会”;正月十五的上元“天官会";二月十五的“太上祖师会”;三月初一至初三的“无量祖师会”;三月十二由甘肃清水县东麻会来龙门洞举办的东麻会;三月二十“三宵圣母会”;五月初五天腊地腊“太上老君会”;五月十三“关胜帝君会”;七月十五上元“地关”会;十月十五下元“水官”会。龙门洞五腊会:正月初一是天腊会,五月初五是地腊会,七月初七是道德腊会,十月是水腊会,腊月初八是王后腊会。

       龙门洞的庙会活动,也影响周边地区。龙门洞的景福山山场庙会、山门至大殿有“十三省阶合”,即十三层台阶,代表十三省,台阶不能多修一个或少修一个,每年有新疆、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安徽、四川、河南、山西、河北、山东、湖北等省的教徒来进香。如西安市的八仙庵、楼观台、华山;北京白云观、甘肃省崆峒山等庙会活动均与龙门洞有联系。距龙门洞6华里的景福山庙会与龙门洞是同一个会期,因而陕甘两省的群众称“朝的龙门洞,踏的景福山。"龙门洞道院在县城内下设有下院:县城北药王洞、李家河乡的九龙山庙院、固关镇的悬寿山庙院、天成镇的婵儿山庙院、火烧寨的火烧庵下院,由龙门洞下派各院会长,大的祭祀活动由龙门洞派人主持法事祭祀活动。

       龙门洞道院全真教庙会,是龙门师祖王重阳在山东宁海全真庵时所创立,与正一教形成全国两大派道教,教旨以:“澄心定义,抱元守一,存神固气为真功,济贫拔苦,先人后己,与物无私为真行,功行俱全,故名全真。”全性葆真,不以物累形”的全真教义,要道徒离家舍、弃妻子,不吃荤腥作出家道士。衣食淡泊,苦行利人,习读《老子·道德经》、佛教《心经》和儒家《孝经》,主张三教同源,不像两汉以来的道教徒、方士那样信奉符篆,吞药服食,企求白日飞升,成为神仙,它的要旨是敬天爱民、戒滥杀,寡食欲,丛林静修,不娶妻室,不食荤腥,接收门徒传授戒律等,受戒弟子多达1000余人。因龙门洞传派开创于丘处机,丘又在白云观受朝廷册封,故白云观,户县祖庵三处接收弟子全被认为是全真教龙门派的门徒。

       龙门洞的传承道长在作法事和诵经时戴有廷赐金莲花冠,身披廷赐九龙黄、紫道袍,手握廷赐象牙笏板,丘祖如意钩、供有总领天下道教的印望等法器,其它县道观均无此物。

       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陕西省道教协会会长任发融、陕西省道教协会副会长、宝鸡市道教协会会长、陇县药王洞、宝鸡金台观道院主持杜法静等人均在丘处机龙门派这片道教沃土上成长起来,走向陕西,走向全国。

       2000年夏,全国道教协会主持在龙门洞召开了纪念丘处机诞辰820年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及海外道协专家、学者120人到会。

       龙门洞道教山场因洞潭繁多而出名,有36洞、24潭、潭深水碧,山奇木秀,幽泉怪石,依山从水,借景取势,修宫建庙,矗碑立塔,铁索攀岩,栈道悬空,风景胜地,别开生面,二千多年来,历朝帝王大臣、官吏名人、各方信徒、各省、县群众来龙门洞进香祭祀、游山赏景、钻岩洞、爬铁索翻云梯、攀洪岩顶、上悬空殿宇,感受庙会文化的内函与乐趣

       龙门洞庙会文化,是以丘处机创建龙门全真教的道教祭祀活动为主体,融群众祭祀、庆典民俗、游山赏景、娱乐、饮食等活动为一体的庙会文化活动。

       一、龙门派全真道教教义

       道教活动,是中国古老的宗教活动,它源于古代的巫术。龙门洞道教,它是元代国师丘处机在龙门洞栖居时创建的全真道教派。它以老子的自然天道观为主,强调人们在思想、行为上应效法“道”的“生而不有、为而不侍、长而不宰”的思想,主要教旨有15条,基本内容是:出家投师住庵院,云游求道不避险阻,学书以心解为主,研究药物济世、修道心得、静坐清修、定心绝虑、修性命、积功德、超出欲界、色界、炼性养身。它主张三教合一的思想,以儒家《孝经》的封建孝道、宗法思想,要人们善事父母、守孝道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以老子的《道德经》向人们提出它应遵循的道德行为准则,使人们逐渐形成一定的信念、习惯、传统,用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调整个人和社会以及人们彼此间的关系;以佛教的《心经》向人们说明以般若(智慧)观察宇宙万事万物自性本空的道理,而证悟无所得的境界。

丘处机被成吉思汗在行宫召见时对成吉思汗讲:“道”是宇庙的本源“道生天育地,日月星辰,神鬼人物,皆从道生。”他还说:为道之人,清心寡欲,固精守神,惟在炼气壮阳,便可体健如火焰,阴消阳旺,长寿如仙;而凡俗之人,以酒为浆,以妄为常恣情纵欲,损精耗神,以致阴盛阳衰,如水下流,短命于地;人的精神在于气,气是健康长寿的根本,气经目为泪经鼻为涕,经舌为津,经肤为汗,经骨为髓,经肾为精;气全则生,气败则死,气盛则壮,气衰则老;有养生之道,而无长命之药。丘处机的客观辩证讲述,也全面地概述了龙门全真派道教的教义实质。

       二、龙门洞庙会形式与规模

       它的活动形式有庙宇竣工时庆典、塑像建成的“开光”、“五腊”会、上九会、天官会、太上祖师会、无量祖师会、东麻会、三宵圣母会,关胜帝君会,上元地官会、水官会等会的祭祀活动。祭祀过程中有升幡、设坛、清坛、迎神、各下院送贡、献万名伞、献百花帐、奏吹乐、击打乐、法事、诵经、庆贺、祈祷、进香、暖寿诞、放晏口、进香群众上布施、唱大戏、木偶、皮影、社火游演等活动

       龙门洞的庙会活动规模较大。每年农历三月初一至四月初八共历时40008年4月,美国各州道院共23人专程来龙门洞朝会庙会。

       龙门洞庙会期问,也牵动着周边的“下院”庙会活动。如石拱寺、肃、山东、河北、内蒙、湖北、四川、安徽十三省的道院及群众前来赶会,正如群众传说的景福山九皇大殿前的“十三省阶台”所说:十三省的道院道长均未在十三个合阶上受昭分禅。龙门洞全真教在国内外也名声大震,先后有法、德、英、俄、蒙、印度、瑞士、朝、韩、日、新、菲律宾等国的几千名信徒前来寻迹问祖。如2火烧庵、药王洞、九龙山、悬寿山、禅儿山、闫家庵等庙会,各院逢会期间均由龙门洞寺院下派道士主持各院的祭祀活动余天内的10余个阶段祭祀活动时,有宝鸡、西安、天水、平凉等地区各县乡镇、村组的几十万男女群众赶赴庙会,由于道教龙门派是全国道教的祖庭每年有陕西、甘。

       龙门洞庙活动的形式:

       1、升幡:将宽约2尺、长约3丈多,作有绣制的幡头,配有4至6条长3大多、绣有云头图案飘带,幡身黄缎上绣祝贺神祗的大字幡升上幡杆。

       2、祭幡:大幡升上高空后,在幡杆下设贡立神位,上贡各位神祗的牌位,摆上各种祭品、贡果,道长率全院几十名男女道士诵经祝贺。

       3、设斋醮、立法坛:这是一种祷神的祭祀,也是道家为禳除灾祟而设的道场。

       4、迎神:在每个阶段的庙会开始前,庙会的主持要从神祗的原庙迎请神像来庙会安入神坛。迎神的过程也是一次壮观的民俗文化的展示活动,群众自觉参与。迎神队伍的次序是:锣鼓队、庙会龙凤旗队、万民伞、百花帐、唢呐队、诵经僧道队、抬神像轿子、挈神像轿子、神祗牌子、进香信众数百人,点香在队后跟随入会场。

       5、献万民伞:万民伞实际上是百名左右信仰神灵的城乡妇女,每人彩绣一片长条形花卉人物图案,下绣一个云朵图案,中间绣上自己姓名。将百余人的绣件缝挂在大伞边沿,层层接挂。伞顶如塔尖,伞上方绣满云朵图案,伞边沿突出八个龙头,龙头下各悬一个绣球和两个丝穗,整伞挂件随风飘动,华美夺目,它表达着数百名妇女对神灵的祈盼,对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祈求,也向人们展示着自己精湛的民问刺绣艺术。万民伞在庙会迎神赛展结束后,就长期悬挂在各个庙内半空,终年不收。

       6、献百花帐:它源于宗教习俗。百花帐是由上百名妇女将各人绣制的小方巾拼接成一个正方形的刺绣挂片。花帐芯子一般为双鱼八卦图及卦名符号,四边外围上绣二龙戏珠,下绣双凤朝阳,左右两边为十二生肖。百花帐的主要图案是人物故事、动物虫妖、植物景物。据千阳县民间美术大观载:龙门洞全真道教主丘祖来千阳云游,化缘时化得绣花方巾百余片,拿回龙门洞道观中连接成长方形大帐,遮回在四处庙会上张挂讲道,百花帐张挂感动上苍,使陇州、千阳连年风调雨顺,群众为了感恩,从此兴起为龙门洞神庙进献“百花帐”的风俗。

每年龙门洞的庙会期间,周边各省、县、村的群众自发绣制的“百花帐”绣上姓名,亲自跋山涉水送上龙门洞,以示对神灵的度诚,对丘祖的感恩,也向参加庙会的各方群众展示自己的精湛刺绣艺术。

       7、庙会剪纸:庙会剪纸是一种神灵崇拜的求神、娱神宗教活动。为使庙会庄严,来庙会的善女们用黄纸剪制的各种符、咒、龙凤兽云、太极图、八卦云头等图案,贴在庙、殿门上方,显得庄严神秘,华丽夺目,供人观赏。

       8、奏吹打乐:为使庙会庄严,在开坛之前要撞钟、鸣鼓、击磬、敲木鱼、吹笙管唢呐,曲调以道教音乐为主。

       9、开坛前法事庆贺:主要由僧道列队走道场。龙门洞全真教派在做法事过程中,道长及主要法师身穿廷赐龙凤八卦绣花袍、头顶金莲花冠、手握金如意或廷赐象牙笏板,其余男女道士身穿黄边红袍,手拿各种法器,在庙会场中遵回走动做法。

       10、诵经:主要用于神灵祭典、圣旦庆贺、超度亡魂、祝愿国秦民安等道场。诵的三教合一教旨的经文有:《孝经》、《心经》。《道德经》,颂神恩德的有《玉皇经》、《三官经》、《清静经》、《南华经》等。

       11、布施与还愿:主要是各地群众了确为神所祈祷的心愿,向庙院送现金、送面粉、食油、鸡、羊等物。如甘肃清水县的东麻会,主要送供庙院用油和修建用麻。华亭、平凉等地主要化集现金。陇县、千阳等地主要化贡面粉。每年龙门洞逢盛会期间,各下院、各县乡会、村会群众自愿化集,集中运送到庙院。群众先前来龙门洞向神灵许的愿心,来年要向庙院还愿。还愿的形式主要是向神像穿衣、挂红、献上鸡、羊等物。有的群众还请皮影戏、木偶戏或自乐班在庙院还愿演唱,以达到人神共娱的目的。

       12、庙会的民俗文化:庙会期问,各地群众前来参与庙院的祭祀活动。因受全真教龙门派的戒规,信男善女在赶庙会之际必须忌口,素食三日,以示心诚。他们将思想上常年积虑的心事向神灵祈祷,输放思想压力,解除精神负担。他们通过庙会的抽签、问卦、拆字、占卜等形式来验应自己的命运财道。年轻的男女求婚、求子,年老的人求平安、求健康。

       庙会期间唱大戏,一般唱三至五天,首场应唱《莫酒》、《香山寺还愿》等剧目。龙门洞景福山庙会也耍社火,如挈社火、步社火、地台社火等表演。但龙门洞下院庙会一般都在山下,距乡、村群众居住点较近,每逢庙会,人们都用装社火的方式来祀神娱神。各社火会社火形式多样,有高芯、高跷、马社火、抬阁社火、地台社火、狮子、龙灯、武术、杂耍、竹马、旱船、刀舞、棍舞等表演,赶庙会的群众多达数万人。在解放前后,一般下院庙会戏唱斗合,各村社火随场变演,燃放花炮,火树银花不夜天。

       13、庙会期间饮食文化:饮食,是人们生活的必须品,各种风味的庙会小吃,已形成了吸引群众的饮食文化。如龙门洞庙会上的酥馍、核桃油馆油糕、粽子、荞面恰恪锅盔、马蹄酥等小吃,已成陇州的名吃,人们在赶庙会之余,品庙会小吃,这也是庙会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14、庙会期间的观赏与旅游:龙门洞庙区有36洞、24潭,独具特色楼阁、庙、殿20余处,早在古代就被誉为“山水奇观”。庙区中怪石林立溶洞遍布、潭潭相连、潭透幽境、摩崖石刻、栈道空悬、索梯登天,造就了一所天然奇观林园,是人们观赏旅游的最佳境地。

       每逢庙会或春夏秋季,周边省县的青年男女结伴来游,他们读摩崖石刻,品诗联话句,看道场真迹,观奇山幽潭,钻内外溶洞,爬索登云梯,过悬空栈道,攀悬崖绝壁,抱磨心球石,食百味小吃,聚亲朋好友,体验民俗文化,谈社会人生。

       15、龙门洞道院的道士,也为周边群众家中的丧事做法事,有10多人的班子前去诵经。龙门洞的道士历来有用中草药施医济世的美德,常年奔赴村民户施医施药,受到群众欢迎。

01.jpg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