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山柳编技艺
柳编技艺的产生,与当地早期农业生产相联系,主要产品是簸箕,其它如柳筐篮、安全帽等是柳编技艺在各个时期随生产、生活需求所产生的衍生品种。岐山是较早进入农耕社会的地方,扬谷去糠是远古先民自种植农作物以来的农业技艺。自周朝以来已初具扬糠器具的早年形态。春秋时齐人孙膑编成簸箕,供人们在无风时扬糠净谷。后来广为流传,成为柳条编织业中的祖师爷。明朝时有一个称“叫化”的人,由山西大槐树移民至岐山,定居另胡村。此人精于编簸箕,遂取当地柳枝编簸箕并授徒,形成了另胡村编簸箕的艺业。中间一段几百年流传人物失考,至近代村人李拉成家庭世代以此为业。父子相传,从无间断。李氏上辈编织匠人名字无考,只可定为李拉成为第三代传人。其祖轶名,父李喜元并叔李元喜均从此业。李拉成以下,在另胡村其他户族已无传人。 岐山柳条编织业的主要产品是簸箕,因此编簸箕也成为这一行业的名称。主要产品有簸箕、水斗、柳条、笸篮、安全帽等。 材料:柳条、橡胶绳。 工具:大镰、破条刀子、钩针、尺子、方锥、槽锥、茬刀、捋篾刀、大锅等。 特殊场所:地窖子。 工艺:1、选材必取精细适用的绵柳条,春天采来有芽眼的叫芽条,秋天采来的叫秋条或蒸条,以蒸条为佳。 2、材料处理:芽条可以随时去皮,秋条必须蒸条子。这一方法是在院中盘特用的大锅,将柳条盘在锅里烧火蒸条,约一小时。蒸过的条子,采用碌碡或手剥的方法去皮,整成每120根一把。做舌头:簸箕的舌头,是柳编形状之前的薄木片,宽约2寸,长约2尺,厚约二分。取南山的青蛙椴木,破口、加楔子,敲击憋开。用大镰,刮削修整成形。近世也有困木纹不顺用锯锯成的,但不算上品。 3、编织,先在舌头上打眼,(每个舌头打24眼),然后排条子绳扎纺织。大小编够手折成形,叫折样子。两边长出的条子,用刀割去叫割茬,然后裹边子。裹边子的薄木条,是用较粗的柳条划成。划条子传统手艺不用工具,以牙咬破条端、食指塞进,如楔子,顺势划破,此指力非多年练习不成。裹边子由簸箕此一端向彼一端次第完成,中间留八个挑起的花纹(叫眼)。成形的簸箕,长1尺六寸,宽2尺。 4、柳笸篮系列用品。以柳枝编成的笸篮,大的如蒸馍笸篮,中型的如元宵笸篮,小的如针线笸 篮,旱烟小笸篮等。以其用途而变其形制,或为圆形或为条形。其做法也是选条、排条、编结、折形、割茬、裹边以其工艺流程循序完成编结方法与编簸箕大同小异。比如:蒸馍笸篮与元宵笸篮均为长条状,但元宵笸篮略小,因为蒸馍笸篮是装馍的盛物器具。元宵笸篮则是滚制元宵的生产工具,其制作工艺基本相同,但元宵笸篮的形状要便于拉动。柳条编织工艺在完成制作中的选料,亦因器物大小选用不同粗细的适用柳条。制作时使用的工具和场地,与编簸箕相同。 5、蔡家坡另胡村李拉成,13岁从父学艺,今年70岁,纺织簸箕、元宵笸篮,在当地享有盛誉。 簸箕的编织,因为必须保持柳条的湿润柔软必须在地窖子里操作,空气湿浊,弯腰劳力,十分艰苦,每个好匠人一天可完成两个簸箕。但经济效益和社会实用都较差,品种减少从业人员断档,已面临失传的境况。 当地柳条编织,以实用物件为主。主要有:1、大簸箕。2、水斗。3、针线笸篮。4、旱烟小笸篮。5、小簸箕,过去人们磨面时揽磨、扫垃圾,今人已不用。6、元宵笸篮。7、柳条安全帽。8、大柳笸篮。上述制品,现在只有大簸箕和元宵笸篮,大柳笸篮有人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