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宝鸡市档案文化网上展馆 > 宝鸡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

岐山皮影制作技艺

 

       岐山皮影是陕西皮影的重要分枝,皮影起源于汉代以前。它是以牛皮雕制人物、道具、运用于灯光效果、表现场景的戏剧形式。实用的需要,使皮影向更漂亮、更传神的方向发展,成为专门的民间工艺美术。清康熙元年,岐山何家村王庆引进皮影戏,但成班社,盛衰不弃、七代相传。从初次组织皮影戏,王氏传人就重视了皮影的制作,因用而制,应时而变,形成了精湛的皮影雕刻制作技艺,历350余年。

       其间,经过了清朝、民国和新中国的历史变迁。这一源远流长的艺术传承,产生了王庆、王忠潮、王正清、王定荣、王积娃、王云飞、王秀玲等七代皮影传承人。是岐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重点之一。

       岐山皮影的雕刻制作技艺,只在本县何家村一地留存。当年的皮影制作主要用于皮影戏的表演。雕刻的内容为历史戏曲人物、山水、鸟兽、道具、花草等。它的传承形式是家传口授。主要工艺汉程为:

       1、泡皮子,把牛皮置入大水盆,以凉水浸泡。每天换水(大约三天),需得将血污泡洗干净。

       2、刮皮子,将泡好的皮子搭在桩上,以专用刮刀,刮去皮子上的肉,直至约2毫米左右。

       3、削毛。将刮好的皮子搭在桩子上,用刮刀削毛,待将皮上毛削尽,再泡在水盆中。

       4、精刮皮子。将刮尽的皮子,四周打孔。用绳子绷在木制的绷子上,将皮子刮修平整。

       5、捋水。不断的向皮子上泼水,以细瓷碗边捋向下抿水,把皮子捋光。

       6、阴干。将捋光的皮子,置于阴凉处晾干。

       7、打磨。把阴干的牛皮从绷子上取下,分割成4-6块。用碨板子逐个打磨、磨光即成。

       8、画模子。将磨光的牛皮材料在模子(图样)上,用针勾画出来图样。画模子须根据雕件大小、分部进行。如一个人物、可分11件,

使人物的外形、眼鼻、身上、图案、分部钩画成样。

       9、雕刻。逐件刻制,刀法有拉刀、推刀、平刀、钻花等不同的雕刻手

法。

       10、上色。所用颜料均采取当地染布用的粉末性染料,以熬制的皮胶加水调制。胶少则色薄、胶多则起皴。秋冬时染色必须将色盒(瓶)置于热水中、不使凝固。以毛笔蘸色、精确点染。

       11、晒干。将上色完成的皮影放到室外晒干(大约1—2小时即成)。

       12、出汗。旧时用胡基出汗,即把胡基(农村人踏制的土坯)磨平、烧热至手摸发烫(大约80℃左右)把皮影垫上纸,夹在两块热胡基之间,胡基凉后,取出皮影。现代也有以熨斗加热的出汗方法。

       13、组装。由于皮影以人物为主,并要便于签手表演戏曲中的动作,所以每个人物的13个部件,须用筋弦绳(皮制的细绳)相连接。连接处有水眼、穿绳打结,就能关节活动。其它如道具类的皮影、染色出汗即成。

       相关制品及其作品:

       1、皮影人物:普通高1尺(33公分)带头盔将帅人物不超过1尺2寸。

       2、飞禽走兽:如麒麟、战马、牛羊。

       3、道具:如亮面子(布置在亮子上方及上方两侧的小戏舞台饰物、山水花鸟、金殿帐房、绣楼花园、王案帅椅、石礅衣架、车乘仪仗等。

       4、纯粹用于观赏性的放大景观、玲珑人物、配景故事以及现代人物等。如四大美女、十二金钗、西厢记中的人物、均能应求专雕,不一定与戏箱子配套。

       5、皮影的主要制作工具有:大盆子、木桩子、皮架子、碾板子、弯刀、刻刀、凿子、毛笔、针等。

01.jpg

02.jpg

03.jpg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