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宝鸡市档案文化网上展馆 > 宝鸡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

岐山油炸面花制作技艺

 

      岐山面花起源于周、兴盛于唐。

      岐人奉祀姜嫄,因为姜嫄生育了后稷,才有了岐周部族的繁衍。面花则是远古生育崇拜与周礼相彰而发展的产物。它作为馈赠食品,在每年“二月二”那一天,是人们为初嫁的女儿“送豆豆”的点缀食品。岐地风俗,所送豆豆,不论黄豆、玉米豆,必须爆裂开花,取意“金豆开花”、“开花结子”。精致的面花次第列于赠品上,女儿婆家则转赠以示人,为新媳妇博得好名声。此则效诗经所云:“太女以嗣徽音,则百斯男。”风俗又有一说:女儿出嫁后,吃娘家送的面花,能避邪,生儿育女不得天花。

       岐山自古以来,家家妇女能做面花,虽然粗细巧拙有异,但形式大体一致。从而,母女相授,代代流传。

       岐山油炸面花是一种造型面制食品。它分为两大类。一是笼蒸面花,二是油炸面花。用途基本分为四项:其一为喜庆礼品,其二为丧葬祭品,其三为祀神贡品,其四为节日馈赠品。

       笼蒸面花,属于馍类,必要美观大方而且实用。只有油炸面花,最具岐山面花的代表性。油炸面花,其造型以平面体为主。

       油炸面花的制作工艺:

       1、和面发酵。选用上好面粉,加水,并同时加酵母。揉至光滑成团,相比与蒸馍面稍硬,等待面团醒动发酵。

       2、揉面:将发好的面,揉搓成小条状。

       3、擀面:从条上用刀切一块面,以小擀杖,擀成小圆片,其形宛若擀就的饺子皮状。

       4、剪:用小剪刀剪出所做面花的大样。

       5、粘:花草及虫鱼的夸张外拓部位,制小件点水粘贴。

       6、镶:造型所需凸现部位,另以制件镶嵌。

       7、划:花草及动物的叶脉身纹以小铁锥顺势压迫轻划。如龙须凤尾。

       8、扎:对所制面花造型上应体现的斑点,小圈等,用小竹扦或细管扎出。如蟾蜍身纹,鱼眼花蕊等。

       9、油炸。铁锅中加入菜籽油,烧到油刚沸。(油温不可太高),将做成的生面花,下锅油炸。每次下锅的面花数量以在油中不相撞为宜。炸至面花皮黄刚熟即出锅。

      10、送面花。若是二月二送豆豆,须以竹蓝,下衬爆炒豆类,上面依次摆放面花。若是丧葬、祀神,特制的面花下方安一小竹柄,可以插在其他祭品和贡品上。

       基本特征:

       1、工艺特征

       一是岐山油炸面花的制作,在和面发酵之后,运用刀、杖、剪、铲、锥、签、管等七、八种大小工具,连续使用擀、剪、粘、镶、扎、划等六、七种塑制手法,在面制品上体现了类似青铜纹饰、木、石圆雕和透雕的艺术效果。真正的制作工艺,在于民众老小之间言传身教,还要凭悟性和长期实践才能掌握,难于形成文学性的操作规范。二是原料的采取和制成,如和面硬度、发酵情况、随用采象、油炸成色,均求自然天成、成效在于心意间,没有具体的理化指标和图谱,全是信手作成。由此可见,岐山油炸面花制作技艺确属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流传特征

       岐山油炸面花的流传,极为突出的体现了周礼周风的遗存。它出现在当地庙会、寿庆、丧礼,以及各个重要场合,尤其是作为“二月二”的节令馈赠,体现了周土民生对于“载生载育”(诗经:生民)的希冀。而且,油炸面花的馈赠既衍而成为风俗,便有了软规定的效应。农耕生活虽然忙碌,但绝不会因此省略制作油炸面花的约定俗成。于是便有了广泛性和持续性。风俗又往往隐含着比赛,因此又悄然的促进了油炸面花的艺术性和思想性。

       3、产品特征

       感观特点:浅黄如玉,油光晶莹。造型小巧,富有张力。随意采象,繁简由之。或单体,或陪衬,尽在似与不似之间。给人以极大的想象空间。

       内在特点:用料上乘,美味适口。外皮薄脆,面质酥软。食用后余香满口。以此分析,它又是西岐饮食文化的精萃。

01.jpg

02.jpg

03.jpg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