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宝鸡市档案文化网上展馆 > 宝鸡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

炎帝陵祭典

 

       宝鸡作为炎帝故里是有历史文字记载的。《国语·晋语》载:“昔少典娶于有嬌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鲁语》亦载:“炎帝以姜水成,为姜姓之祖”。除了文字记载外,考古资料更加真实的再现了先祖在当时的生产与生活状况。考古发现,在宝鸡渭水流域有700余处新石器时代的人类文化遗存,尤其是在宝鸡市区及其周围,仰韶文化遗存更为丰富。从已发掘的北首岭,福临堡、斗鸡台等10余处仰韶文化遗址看,其遗存多为生产与生活工具。2002年宝鸡关桃园出土了数十枚“骨耜”,这是黄河流域的第一次发现,距今已有八千年左右。考古还发现,在刘家山文化遗址,还出土了一定数量的高领袋足鬲,被北京大学著名考古专家邹衡先生命名为“姜炎文化”。直到商代中期,姜炎族后裔还生活于宝鸡渭水流域。

       从古到今,在宝鸡地区流传很多有关炎帝的故事和习俗。民间传说,宝鸡地区对炎帝的祭祀最早始于黄帝时代,黄帝居于与“姜水”相邻的姬水,即今天的湋水。炎帝仙逝后,黄帝登上天合山祭奠炎帝,至今在此山上还留有名叫“烧香台”的遗迹。自此以后,炎帝的祭祀活动以两种形式进行:

       民祭:是由当地群众自发组织的祭祀活动。由于地域的不同,祭祀的时间、形式亦有所不同。渭滨区神农镇是以每年农历正月十一为炎帝的诞生日,七月初七为炎帝的忌日。神农镇村民祭祀炎帝是在距宝鸡市20公里的天台山神农庙进行,前后要延续一个月。民祭活动具体程序是:首先全体肃立、鸣钟、奏乐。然后由民众代表敬献祭品,顺序依次是:幡帐队先行,上香蜡裱烛,敬献大小三牲,上面花和时令鲜果。在敬献祭品时,由身着长衫的礼宾行“三跪九叩”之礼,并依次传递祭品于供案上。接着进行奠酒仪式,随之是民众敬献花篮,最后由德高望重的长者担任主祭人,恭读祭文。此仪式完毕后,全体肃立,向炎帝行礼,至此礼毕。自1993年以后,每年的清明节和农历的七月初七,关于炎帝的民祭活动就在常羊山的炎帝陵举行,凤翔槐原为每年的正月二十六,陈仓区桥镇白荆山为每年农历的三月二十。这种民间祭祀活动相沿日久,最盛是明清两代,仅在宝鸡市区十多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就有神农庙和炎帝祠五处。

       公祭:是由一级政府出面组织的祭祀活动,参加的人员多为朝廷官员。在宝鸡地区,历史上的公祭,有文字记载的是公元前422年秦灵公在今吴山设“畤”,祭炎帝、黄帝;随后的汉高祖、汉武帝在“雍”祭“五帝”;明清时期,春秋两季,在知县的率领下,以“藉田”的形式祭祀炎帝。从1993年起,宝鸡市人民政府于每年的清明节在炎帝祠广场举行“宝鸡各界民众公祭炎帝典礼”,市长为主祭人,仪式有恭读祭文、敬献珍馐鲜果,祭祀歌舞,瞻仰炎帝塑像等,时间大约为30分钟左右。2005年10月3日,宝鸡市人民政府与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世界华人协会在常羊山炎帝陵共同主办了“全球华人省亲祭祖大典”,海内外一万多名华人参加了祭祀活动。

       在宝鸡炎帝祭祀活动过程中,涉及到的相关器具和制品有鼓、钟、幡、旗、表、联幛、酒皿、炎字灯笼、祭字方旗、龙图案三角旗(其中广场用黄旗160面,灯笼100个,祭字旗100面,龙图案小三角旗100面)。以宝鸡炎帝祭祀为契机,在对姜炎文化进行研究过程中,产生了《炎帝传》、《中华始祖》、《炎帝论》、《炎帝与炎帝陵》、《炎帝与汉民族论集》《华夏始祖》(光盘)和《炎帝陵》(光盘)等作品,对弘扬姜炎文化、加快宝鸡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01.jpg

02.jpg

03.jpg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