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社火
根据史料记载及学者研究,中国社火起源于远古,发源于西秦宝鸡。社火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诗经·大雅·云汉》有“祀年孔夙、方社不莫”;《礼记·礼运》有“祀社与国,所以列地利也”;“礼行于社,而百货可极也”之记载。这是说明在人类初期,为了祁求生存及期盼种植栽培的谷物粮食丰收,而出现祭祀社神土地的一种活动。也就是祭社的开端。另据《礼记·郊特性》“季春出火,为梵也”,就是说古人对火的发明与认识得到了升华。从茹火饮血发展到烧烧熟食,出现了一种祭火活动。古人认为土生万物,烟火通天,故祭祖祭天祭社都要点火。《论衡》又述:“炎帝作火,死而后社(土地)神”,后又增加了祭祀火神的活动,这样一来,就从祭社到祭火而产生了———“社火”这一民间风俗活动。而炎帝神农氏就出生在宝鸡,且《礼记》又是记述周朝祭祀礼仪活动的史料,说明社火这一民间艺术已于商周时期在民间展现出来,并逐渐在西秦大地开始盛行。 宝鸡社火随着历史的推进和祭祀面的逐渐扩大,民间社火艺人不断吸收和借鉴其它社会活动和文化娱乐的特点和形式,由起初的集民间音乐(打击)、舞蹈(狂欢)、诗、歌(谣)、龙舞、杂耍、锣鼓为一身的戏剧形式,发展到有固定特型的造型形式。后来又受周秦汉唐时期的白戏、散乐、古代锣鼓及民间艺人的世代革新创造,更加升华到美妙绝伦,炉火纯青的高雅艺术境界。宝鸡市近年来在“民保工程”中下了很大功夫,投入巨资、聘请国家及省上专家改编排导演练后,现已发展成既是广场文化艺术,又能搬上舞台表演的多功能社火表演形式。2002年、2004年分别代表国家民间艺术团出访德国、法国、泰国等演出,受到国内外观众的喜爱和欢迎。2003年被陕西省命名为“民间社火艺术之乡”荣誉称号。 宝鸡社火种类繁多,节目丰富,令观者目不暇接,赞叹备止。据普查统计,种类可分为昼社火和夜社火两大类;表演形式又可分为造型社火和表演社火两种形式。从古到今,各村各寨正月十五闹元宵到二月二古会前,都有大小不一、形式不同的社火。社火的种类和内容沿革至今可用以下几句歌谣大体作以概述:“昼社火、夜社火、大头娃娃抬社火;步社火、马社火、跷腿芯子车社火;背社火、转社火、高跷秋千山社火,竹马旱船赶犟驴,舞龙耍狮打社火;要看恶入啥下场,剖肠挂肚血社火。” 社火的种类如此繁多,形式内容如此丰富,发展至今最具特色和规模的却为数不多。现有传承和久演的社火会有天王镇天王村的车社火、高跷社火会、曹家沟的马社火会、磻溪镇双基堡村的高芯、山社火会、西部山区凤阁岭镇毛家庄村的黑社火会、赤沙镇三寺村的血社火会。 宝鸡社火从妆扮到游演,都有一套十分繁杂的工序和过程,并有相当多的服饰、道具、枪棒把子。由于妆演故事大多是古装历史剧和古典名著中的特型人物,所以服装头帽、武器全部是以古戏剧形式出现。所以投资大,价格昂贵。经济实力好的村社由在外商贾捐助,全村各户集资购置服装。为了节省资金,也逼出了一些能人,自己学会制作社火头帽、凤冠、刀、枪、剑、戟等用品。例如天王镇天王村近年来自制的头帽就多达40多顶,把子器具多达100多种。最具特色的有关云长扛的青龙偃月刀、姜子牙拿的打神鞭等,不但镶嵌有水银镜片,还有明光闪闪、珠露晶晶的饰物相配,而且已将过去的木柄把杖换成了现代社会常用的铝、铜管和不锈钢管,更显豪华气派、威风凛凛。 每年社火妆扮前,各社火会要由谋师(策划)根据自身实力安排社火内容及转数,再由专门画妆师逐个画脸,要求男角威风森煞,旦角清秀鲜亮,讲究的是干净优雅。然后穿上社火装,或骑马或坐车,或上芯子绑扎,按故事情节少则三人,多则五至六人为一转社火故事排列,前面有探马开道,后边是炮队,有牛儿炮、礼炮等,紧跟几十面彩旗鼓乐队,然后是社火列队而行,最后面是声势浩大的百面锣鼓队。形式撼天震地,气势恢宏,观者蜂拥,人流如潮。陈仓区每年正月十五要组织各镇村社火进城游演,沿续几百年经久不衰。近年来还经常被聘请赴宝鸡市、外县区以及黄帝陵祭祖等大型活动演出。已是一项人民大众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及民间艺术活动之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