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宝鸡市档案文化网上展馆 > 宝鸡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

岐山哨子面制作技艺 

 

 

        商朝末年,周部族在岐山定居。有一次,周文王带领部族与商军作战,部队行至渭河畔,见一蛟龙从水里腾空而起,张牙舞爪,遮天蔽日,兴妖作怪,残害众民。文王一声令下,万箭齐发,射下了大蛟龙,文王下令抬回蛟龙,将其剁成小肉块,煤成臊子,在大锅里调成汤,各人将面捞在碗里,文王亲自掌勺舀汤烹汤宴将,吃了面又将汤倒回锅里,使全军将士都能吃到蛟龙肉汤,这就是臊子面。其次,在岐山历史上还有一种传说,说是在很远的古代,岐山有一兄弟二人一起生活,老大娶了妻子,心灵手巧,很会做家务,特别是擀面条,制做的面很好吃,弟弟吃上了瘾。后来弟弟科举考试中榜,在外地做官,想吃这种手擀的面条,经常回家吃嫂子做的面条,因而叫嫂(臊)子面。再次,岐山民间还有人说,这种面吃起来会发出一种尖锐的响声,因此上也叫哨子面。从此,这种汤隆面稀的臊子面便流传了下来。

岐山臊子面历经千载,世代相传。它形成于我国奴隶社会时期,走完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到了近现代已经基本完善。它的制作工艺和食用方法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一、制作工艺:

       1、燷(l án)臊子:岐山臊子肉是岐山地方传统风味食品,是制作关中西府名吃岐山臊子面的主要辅料之一。该产品以鲜猪肉、食用菜籽油、岐山酿造食醋、调料粉、秦椒辣面等原辅料,经传统加工工艺烹制,制做工艺考究,口味酸辣爽口,油而不腻,香酥味美,滋味纯正,口味悠长,实为经济实惠,食用安全可靠,携带方便卫生,易于长期贮存的传统地方风味美食。(Ián)制臊子时要选用最好的猪肉,也就是猪后腰部位的大肉,把肉切成1公分大小的方片,切法很讲究刀功。肉片要薄,肥瘦搭配,大小均匀。入锅不曰“炒”,不曰“烧”,叫做“”。臊子的火不宜大,把大油先化开,加入适量的菜油,猪肉和菜子油的比例是10比3,烧热,投入切好的肥肉,用炆火加热20分钟左右,再倒入瘦肉,加热搅动至肉皮能掐动,油变清后,依次投入适量的姜皮、调料分,加入酿造的食醋(量以醋味出头为宜),炆火烧沸5分钟后,加入适量的食用盐,待肥肉片达到透明状成熟度后,将秦椒面加入,暂不宜搅动,沸煮3分钟左右,炼掉辣面的烈辣味,搅匀出锅即成。要求辣面须用罗底子筛过,使其飘空若尘;醋要农家的大曲佳酿,商品醋难以上味。臊子时不加水,叫干臊子,好的成品臊子是色泽辣红纯正,外观呈蜡状肉油混合物,肉片大小均匀,油封完好,口味酸香,酸味突出,适口无异味,常温下贮存,保质期可达十二个月。

        2、擀面:岐山人对面要求严格,一丝不苟。选优良白小麦三种,混合细磨,每百斤出面七十斤,即现时的特粉。每十斤面掺碱三钱,加水搅和10市斤面粉加3市斤水,水应分次加入。先拌后搓,以硬为宜,反复揉搓,形成面块,盘起回性,以软为宜。口头语叫拌硬揉软,擀薄切细(厚不过

1mm,宽不超过2mm),面条互不粘连,粗细均匀滚水下面,煮熟为止

        3、配菜:岐山臊子面的配菜叫底菜和漂花。它们和臊子一并放入锅中,随汤入碗,底菜和漂花取料于可食植物的根、茎,叶、花、藻五端。取色于细萝卜之红,金针菜之黄、豆角蒜苗之绿、黑木耳之黑、鲜豆腐之白,内容丰富,五色俱全。在人民生活富裕的今天,岐山臊子面的漂花菜还加上鸡饼,即把鸡蛋打破,盛在碗里,搅成糊状,用平底锅在火上把鸡蛋糊摊薄饼,切成不大于1厘米的菱形方片,加入臊子面汤锅。这样臊子面的汤锅之中,表面漂花真是五颇六色,使人望而食欲大增

        4、炝汤;臊子面的调汤也很重要。烹炀要专设一口锅,锅内先放菜油少许,烧热,倒入鲜姜末、盐、醋、调料、味精等,再加入适量开水,浇沸二、三分钟,然后放入臊子、豆腐(0.5cm),底菜(菜丁约0.5cm)、漂花(宽0.2cm,长0.4cm)、黑木耳撕成lcm见方小片,黄花菜切成0.6cm小段、鸡饼。岐山臊子面汤内忌用酱油。若有人不吃大肉,就不加臊子,放入油波辣子;有人既不吃臊子,又不吃辣子,则放入熟菜子油;又有人想吃鸡蛋,则炒点鸡蛋放入汤中。放臊子的叫臊子面,放辣子的叫辣子面,放熟油的叫亮油面,放鸡蛋的叫鸡蛋臊子面,民间统称浇汤面。

       二、食用传统:

       1、操作规程:将煮熟面条先捞到凉开水盆中,复捞到碗中,每两面一般捞三碗,量化管理要求是小碗每碗30克。司汤人浇上勺汤汁即为成品。一碗成品臊子面,只见汤而不见面,表层的油脂和漂花浑然一体,一口气吹不出空隙来。由于汤隆面稀,一般人进食量都在十碗左右,年青人吃上三、四十碗方才见饱也是常事。

       2、食用传统:第一碗成品臊子面谁也不能吃,由主家端去在家门外泼汤,以示祭奠天地,然后端去放在家内祖先的神位之前,以祭祀祖先。这时在餐桌上参加用食的人员,贵宾和老年人都要在上席就座,受到特别尊重。他们不动筷子,小字辈还得暂按食欲。他们的剩汤被称作“福巴子”,供大家反复领受,岐山臊子面常识性规矩就是只吃面,不喝汤。但剩汤从来不作为废汤处理,而是要端回厨房,倒入原汤锅里,继续加工、加热、补充,一次次循环往复于席厨之间,直到酒足饭饱为止.一场尸祭制度的压缩性复习也就结束了,而每次复习都有“礼仪卒度,笑语卒获”的气氛。这种食俗就是“馂汤”之俗。它是周代“馂余”之礼(就是吃剩饭的礼仪)的衍化形态。

       岐山臊子面制作原料有:小麦面粉、菜籽油、大肉

       相关佐料有:辣椒、大葱、生姜、调料、食醋。

       制作器具主要有:

       锅:居民家庭做饭使用的铁锅。

       案板:农家厨房使用的较大案板,长方形,最好是梨木制做菜刀:居民厨房使用的普通菜刀铲:厨房使用的普通烹调铲勺:厨房使用的普通烹调勺

       擀面杖:擀面使用的木棒,有长、有短,有粗、有细

       切面刀:与菜刀不同,长约二尺,顶端较窄,手把处最宽,切面时顶尖不离案板,手把处上下切面.

       盆:一般水盆,有铁盆、铝盆和塑料盆。

01.jpg

02.jpg

03.jpg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