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宝鸡市档案文化网上展馆 > 宝鸡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

凤翔曲子

 

 

        凤翔曲子(非遗名录公布的项目名称,在申报材料中称为西府曲子),起源于先秦宫庭音乐,由于艺人流落民间而逐步传播开来。两千年间经历了先秦至汉初的萌生期,汉中叶至唐末乐器逐渐丰富的定型期,宋代以后文人参与写词的成熟期,解放后的兴盛期和现代娱乐方式多元化带来的衰落时期。

        作为凤翔地区过去民间的主要娱乐方式,西府曲子的产生年代理应与凤翔的历史有关,但却没有直接的文献资料,只能以文献中的只言片语与民间传说互相印证以及西府曲子本身使用的乐器、调式来推断。

       解放前后,艺人曾多次试图将西府曲子搬上舞台,但终因它自身多唱少白的限制而未能成功。1957年西府曲子代表凤翔县参加群众文艺会演,《画纱灯》获奖。1985年,中国曲艺家协会曾专门在凤翔召开了研讨会,会期5天,陕西省艺术研究民贺所长带领全所研究专家自始自终参加了会议。与会专家观看了小沙凹曲子班子的表演,对西府曲子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西府曲子的形式为坐唱形式,没有严格的演员与乐队之分。一般一唱到底,极少出现念白,群众称为念曲子。演唱人数七八人至20多人不等。过去为家族团聚演唱或村庄自乐班演唱,现在只有村庄自乐班演唱一种形式。在长期流传过程中,西府曲子分成了五个流派,东派以演唱戏剧故事见长,代表人物有"曲子班头"张铁忠(西白村人,生卒不可考);西派以演唱传统曲目为多,代表人物有"曲子学台"黄兆梅(六中人,?-1925年);南派多演唱刀马曲和新编曲目,代表人物为卢秉彦(铁家庄人,生卒不详);北派演唱历史故事为多,代表人物为胡锡(盐坎人,生卒不详);中派多演唱隐士、贤孝故事,代表人物为雷鉴(城内南大街人生卒不详)。

       西府曲子使用的乐器有三弦、瓦子、磬(甩子)、二弦、笛子、板胡(三把)、二胡等,近年又加入了杨琴。调式分平弦和月弦,平弦节奏明快,旋律性强,有50多个曲调,100多个传统曲目;月弦音域宽厚,气势豪放,唱腔多变,有70多个曲调400多个传统曲目。另有演奏曲牌40多个。

       西府曲子使用的乐器以竹板瓦子、小铜罄、碰玲击打节拍。

       小铜罄是西府曲子的传统乐器,其声清越,极具穿透力。因其相似过去的油灯碗,艺人们称它为“灯盏碗”,现在已经极少见到,大多数班社只用碰铃击节。碰铃与铜罄虽同属打击乐器,但碰铃远不如铜罄声音宏亮清越。竹板瓦子是西府曲子的专用乐器,其音苍劲艺人称之为“瓦子”。它不是单纯的击节乐器,而是随着节拍快慢缓急,时而单击,时而连奏,起着伴奏乐器的作用。这种以单音打击乐器作为伴奏乐器,在戏剧曲艺品种中绝无仅有。西府曲子的主要伴奏乐器为三弦(古称弦發)、笛子。这两件乐器都是我国民族乐器中最为古老的品种。再配以板胡、二胡,就组成了乐队的基本配制。板胡使用三把,各自因定调不同而称为初弦、正弦、反弦,初弦为A调,正弦为G调,反弦为C调。近年来,扬琴的使用也逐渐普遍。

       解放后,文化部门已搜集到40多个曲牌、120多个曲调和500多个曲目。

01.jpg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