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宝鸡市档案文化网上展馆 > 宝鸡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

 威风战鼓

 

 

       战鼓源于战争,始于氏族社会地域间的财物争夺。在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时期,最初以敲击石块响声和呐喊声调作为进攻和撤退的命令,到了周代基本形成雏形,有了统一的式样,作为指挥战斗、鼓舞士气、统一行动的指令。《诗经·大雅》曾这样记述:“申伯信迈,王饯于眉”,是说申伯在出征前,周宣王在眉地以赐酒与击鼓为他送行,这就为眉县威风战鼓的形成和发展赋予了基本内涵,从此后,战鼓就广泛地运用于战争中。三国时代,眉县斜峪关是魏蜀交兵的古战场,诸葛亮六出歧山,在眉县斜峪关(褒斜古栈道)至葫芦峪一线步步设阵,同时,以击鼓声东击西,迷惑魏军,魏军连连战败,从而,著名的火烧葫芦峪故事,在当地广为流传,从此,给战鼓赋予了更加威武神奇的色彩。以后,随着历朝历代的频繁交替,战鼓在战争中的作用愈来愈显重要,一直成为鼓舞士气,振奋精神,杀敌取胜的重要手段。近、现代战争中,战鼓被军号所替代,进入和平年代,战鼓不再作为战争的一种手段,而开始演化为一种民间娱乐形式,但它仍然保持着战争原始的特点和风格:剽悍威武,强劲豪放,尤其是眉县青化、横渠一带自古“民风强悍”(县志载),区域人文鲜明的个性特点,衍续了威风战鼓的侠风义骨。因此,我们认为特殊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共同促进了眉县威风战鼓的传承

和发展。

       威风战鼓,俗称“傢伙”,它是最原始最古老的音乐形式,源于战、势在威,有精神,有魅力,“是击缶而歌”、“击节者歌”的遗迹,是内容丰富完整的音乐派系,有着深厚的文化艺术内涵。它的精髓是剽悍威武,粗犷豪放,催人振奋,鼓舞士气。按照民间传承习惯称谓,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一、表演形式广场形、舞台形、游动形。

       二、战争性质

       有“白起摆阵”、“韩信点兵”、“秦人东征”、“诸葛遣将”等节奏,其最大特点为紧、凑、快、狠,一般以战的主旋律思想意识贯穿于始末,给人一种好像打架争斗的感觉,激烈起伏、紧凑和谐。

       三、祭祀文化性质

       祭祀音乐是一种美学,道教、佛教都离不开鼓和青铜器音乐,主要以《连十槌》、《十样景》、《九连环》为主,旋律肃穆庄重,典雅悠扬。

       四、民间娱乐性质

       迎神赛社,舞龙耍狮,伴歌伴舞,乔迁贺喜,婚丧嫁娶,都要有傢伙伴奏,特别两阵对垒,相互争胜,比赛时尤为激烈,俗称楞娃打傢伙,瓜娃抬社火,二夷子拿棍攉。

       五、其内容有模仿动物声音和行动的,有“老鹳探水”、“老虎磨牙”、“鸭子拌嘴”、“鸳鸯戏水”、“龙虎争斗”等。

       六、其精神文化是仗胆扬威,发震聩,渲泄抑郁,释放愤慨,解忧排闷,张扬个性,调合心性,陶冶性情

       器具有大鼓、中鼓、钹、锣、硬铮、钢镲、响铃、串铃、帅旗、板对、笳板、麦秆号、龙凤彩旗、云锣等,一般二十四面为一堂傢伙,代表二十四节气。战鼓是周秦古乐器的遗制,后经少数民族融合而形成,在汉时基本完成;笳板系胡乐,胡人乃游牧的少数民族人,身着胡服,佩带胡铃,脚踏鼓点,击胡笳,跳胡舞,一般十人代表十天干,十二片代表十二地支,上扎黄表代表神器,采用楸木梢股制成,声音响亮;大鼓中鼓为操木鼓腔,秋季叶落采伐,地上根去三尺,去梢埋入土中,来年夏季制作,牛皮为公牛壮年背皮,人工脚踩挣开,边踩边张,一锤点音,现眉西凉阁董卓故里郑家单传最优,其它铜器杨凌锣鼓村川口手工制作者最好。

      威风战鼓曲谱:战鼓主要以心传口授为主,当地叫灌耳音传世,谱子传世极少,无法稽考,解放后有人记录,但都不合规范节拍,只有个人边念边教方可。

01.jpg

02.jpg

03.jpg


------分隔线----------------------------